在整個濕法脫硫過程中,從吸收到再生,再到硫回收,有些工藝條件是相互矛盾的。新設計的脫硫裝置一般都會綜合考慮到各種相互影響的因素,把系統的脫硫、再生、以及硫回收做為一個系統工程,全面考慮,統籌解決。但是,對于不斷進行擴產改造或者是利用舊設備的裝置,常常存在著各種不相匹配的因素,所以必須正確認識,合理兼顧這些指標。 1 吹風強度與再生空氣量 我們知道,再生的作用有幾點。第一,供給脫硫所需要的化學反應的氧量。第二,富液中的HS-在再生時繼續被氧化,同時恢復催化劑的活性。第三,在空氣的鼓泡和吹攪下,硫粒聚集成硫泡沫浮在上面,便于浮選把硫黃分離出去。第四,把溶液中在脫硫的同時被吸收的CO2氣提出去,從而提高溶液堿度,降低堿的消耗。由此可知,如果單純從再生角度出發,吹風強度越大,再生越完全、越徹底。但是,過大的吹風強度卻會對硫泡沫的正常浮選帶來不利影響。過大的空氣量會造成液面翻騰較大,硫泡沫層不穩定,硫浮選分離差,造成懸浮硫高。若空氣量長期過大,則溶液電位將偏高,會使副反應加快。過度氧化還會造成硫酸鈉的升高,帶來設備腐蝕。所以,再生槽的吹風強度要適宜,一般噴射再生流程的吹風強度為60 m3/m2.h~100 m3/m2.h。各企業在生產實踐中,可以根據自身的設備和工藝狀況,摸索出適合自己工況的最佳空氣量。 2 溶液循環量與再生停留時間 溶液的循環量與再生停留時間是反比關系。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當氣量大,H2S含量高時,為保證脫硫效率,應適當增加溶液循環量,即增大液氣比和噴淋密度。但是,在增加循環量的同時,一定要考慮溶液在再生槽中的停留時間。否則,因為循環量的增加,縮短了溶液在再生槽的停留時間,造成再生不完全,溶液質量差,同樣達不到較高的脫硫效率。以前我公司做過一個方案,脫硫塔直徑為φ4800,原有的貧液泵額定流量為420m3/h,其噴淋密度20m3/m2.h多,明顯偏小了。所以,必須增加溶液的循環量。如果單純從噴淋密度考慮,以增加至800 m3/h為佳,此時噴淋密度為44 m3/m2.h。但是該廠再生槽容積是為循環量400 m3/h左右而設計,如果流量增加至800 m3/h,則溶液在再生槽中的停留時間太短,無法滿足再生需求,再生槽容積肯定要做相應調整,這樣就給施工帶來很大的工作量??紤]到該廠脫硫塔進口硫含量不高,脫硫負荷不大,所以,建議把流量增加到600 m3/h,這樣噴淋密度為33 m3/m2.h,基本能滿足要求,而且,該流量下再生槽內溶液的停留時間為12分鐘。 溶液循環量與再生空氣量也有著密切關系。因為噴射氧化再生槽的工藝,是靠富液通過噴射器吸入空氣的,而富液吸入空氣量基本上是恒定的。如果循環量太小,則吸入空氣量不足,可能就滿足不了再生氧化槽所需的空氣量,就可能開車后不久出現再生效果不理想、懸浮硫高、硫回收率低、吸收劑與催化劑消耗高等問題,嚴重時還會引起堵塔。 3 溶液總堿度與PH值 溶液的總堿度與其硫容量成正比關系,因此,提高總堿度是提高硫容量的有效途徑。換句話說,中和反應過程中,在其它工況不變的情況下,提高總堿度可以更好的保證脫硫效率。但是,若總堿度過高,原料消耗增加且副反應加快。 PH值是脫硫液的基本指標,PH值太低,不利于硫化氫的吸收,并會降低氧的溶解度,溶液再生效果差;PH值太高,會加快副反應,副鹽生成率高,影響析硫速度,硫回收差,且增加堿耗。 至于總堿度與PH值的關系,一般來說,PH值隨總堿度的增加而上升,但嚴格的講,PH值主要是受NaHCO3/ Na2CO3的影響,PH與比值呈反比關系,還有就是硫酸根離子的影響。 在實際生產中,由于各廠情況不同,脫硫進口氣體中H2S含量差別較大,工藝與設備配置的合理性也有很大差異,因此,對于總堿度的控制原則和指導思想應該是:在保證適宜溶液循環量和較高脫硫效率的前提下,保證出口硫化氫,溶液的總堿度控制在低限,降低生產消耗和副反應物的生成,從而保持工況的穩定。 4 重視分析工作 分析數據是我們的眼睛,我們合理調整消耗以及指導工作的依據,所以建立、完善、規范脫硫分析,從而更好利用這些分析數據指導生產,保證生產連續穩定的運行。
|